迄今出土最早的易水硯
- 分類:新聞資訊
- 發布時間:2020-05-08
迄今出土最早的易水硯
- 分類:新聞資訊
- 發布時間:2020-05-08
古往今來,易水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天賦的優等石料、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為發展博美精深的中華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文房四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說起易水硯的歷史,人們過去總認為發端于唐末,據弘治《易州志》等載,早在我國唐代,易州奚超父子于繼承了祖敏的松煙制墨技術的同時,并在易水終南山津水峪發現了制硯的上乘石料
東漢墓葬中石黛板出土情況
紫翠石和玉黛石,從而制作出“易水硯”,又稱易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但是,2006年上半年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易縣段文物保護考古發掘中,被黃土塵封了近2000年的13號東漢墓出土了一組漢代石黛板,被專家認定為目前發現的最早石質易硯,也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硯種之一,不僅為研究易硯歷史及演進過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將易硯的肇始又向前推近了500年,早于了端硯、歙硯、洮硯等硯。
這組器物由兩塊平板和一塊研石組成,均為石質,光滑細膩。研石的玉黛石紋理層次清楚,與現在制作易硯所使用的玉黛石質地相同,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表明這一組器物產自河北省易縣。兩塊平板呈長方形,邊沿切割整齊,其中一件長14厘米,寬6.3
東漢黛板古易水硯
厘米,厚0.7厘米;另一件長14.7厘米,寬7.2厘米,厚0.5厘米。研石為方形,圓鈕,底寬3.7厘米,鈕高1.2厘米。平板中部微凹,四周殘留墨跡,據此推斷,這組器物應為墓主人生前的實用器。
13號墓區位于河北省易縣塘湖鎮南鄧家林和北鄧家林村西、南易水北岸,與南岸的易硯主產地臺壇等村隔河相望,相距約4千米。13號墓的平面呈“刀”型,結構為青磚券制的單室墓,用磚為“五”字磚,墓底不規則鋪砌,具備東漢晚期墓葬的典型特征。除出土石黛板外,13號墓還出土了漢代五株錢等東漢時期的典型物品。
易縣出土的這組黛板,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制硯工藝特征。
一是改變了石料隨機選取、以使用石料自然形態為主的狀況。以前發現的早期石硯,多為隨機選取石料,依據自然形態,簡單加工后使用。而這組黛板選料非常講究,選用的石料為玉黛石,質地細膩,表明易硯所使用的石料早在東漢以前就已經定型,遠早于端、歙等硯。將石料加工成了長方形,完全改變了石料的原始形狀,體現了明顯的制作工藝和意圖。
二是這組黛板采用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加工工具已經大為改進。從采用的技術手段分析,金屬工具在制硯領域已經廣泛使用,在制作時采用了剖層、切割、雕刻、打磨等多種技術,現在的易硯制作所涉及的幾種主要技藝都能從這組黛板中找到傳承的脈絡。三是已經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寓意。將研石下部設計為方形,上端設計為圓形,既可以有效增加研磨面積,又可以利用方圓連接部位,防止手指觸墨,同時又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認知,與墓主人方形墓室、拱券墓頂的墓葬形制體現了同一理念。
四是這組黛板出土,表明易硯在當時已經成為倍受珍愛的文房用品。戰國至兩漢時期,厚葬風氣甚盛,與13號墓同時發掘的有東漢墓中出土的陶質樓、倉、圈、井、豬、狗、雞、俑,這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向往有關。而以黛板隨葬,則表明東漢時期易硯在易水流域的使用已經較為廣泛,也說明了這組器物與墓主人的密切關系。
cpoyright ? 2019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902682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保定